网上的艺术留学作品集辅导可信吗?
留学机构的审查最好是需要实地上门考察,上试听课,体验一下机构的水平。
现今艺术留学机构总体现状
在前期选择机构时,学生和家长们主要是通过百度搜索、专业资讯平台(如知乎、微博、喜马拉雅、微信公众号)、朋友推荐、老师推荐,这四种方式来做评估对比,并做出最终的选择。百度搜索占比最高,但同时考察选择成本也最高,学生和家长们常觉得自己一头雾水。因为打开搜索引擎,排在前面的几家机构,大家发现从网站到课程、费用、案例、导师、微信号内容等都差不多,特别是微信文章基本没有什么原创写作,多是以营销为主的你借鉴我,我模仿你,换汤不换药。甚至电话或者微信咨询话术都一样,而就学生专业问题的解答则常会出现不专业、不统一,陷入一个死循环的情况。
就拿所有机构都在做的“大师行”来说,创始人们都想着通过邀请海外教授来树立机构的国际化形象,提高机构的品牌知名度,扩大机构的品牌影响力。但是这种噱头大于内容,营销大于教学的大师行活动,教授与学生又产生了什么实际的链接呢?做到现在,我还没见过哪个机构是正儿八经的从学生的角度来安排大师行,都是从引流的目的来策划活动的营销内容,即办一场大师行,能吸引多少学生,最终签约转化率有多少。
国外院校大多是靠校友的捐赠,并不是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运营。因为学校每年要花10 - 12W美元的成本来培养一个学生。所以一个机构的权威不是在于邀请了多少教授,策划了多少场大师行,而是在于教授对于创始人到导师的评价认可度如何,在于教授是否愿意去接纳机构的学生,作为他们要重点培养的对象,因为他们希望学生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去回馈学校。
机构的选择,我提供3个最靠谱的思路
看你最开始接触的咨询老师的专业度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国外院校的创始人或者系主任一定是该专业领域的荣誉毕业校友。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主的教学理念。我们暂且先不谈一些机构创始人的身份背景,但基本所有机构的前期咨询老师都是以销售业绩为导向的签约顾问,机构会为咨询老师提供大量的销售培训,却很少做利于学生的专业培训。教育商业化,而不是教育价值化。
看教学质量与学生黏性,看成功案例的录取比例,而不是总的录取数据
普遍事实是,学生在拿到录取后,要么跟老师和机构彻底分道扬镳,留下一句“其实老师并没有太多辅导,大多还是靠我自己做出来的,学生数量太多了”;要么是只跟导师保持一定的联系。也就是说,学生跟机构之间是很少有所谓的用户黏性的。因为机构关注的多是每年的招生数量、退费率以及员工的稳定性,而不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辅导学生。所以我们在考察机构的时候,应该重点考察的是这个机构的导师、机构的总体专业实力,以及海外教授和行业资源的真实性。
艺术留学这个圈子,或者说艺术设计行业的这个圈子,其实很小。学生乐不乐意跟一个导师和机构保持长久的社交关系,最开始源于对导师和机构的感恩之心;接下来则要看大家是否认知同步,能够实现价值互换。所以一个机构和导师能不能从价值出发来做事情,建立与学生的超链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要不然所有机构的本质都是重复性的一锤子买卖,招生再招生,而不是在做品牌的沉淀和价值投资的事业
更何况这个行业里,导师离职率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详情可参考文末提及的推文《如何看待艺术留学机构导师离职这件事》。
录取比例这点就很好考察。举个例子,某机构每年招生将近1000人,申请到综合大U的总数不到20人,录取比例为2%;另外一个机构只招收20 - 30人,申请到TOP 20综合大U的比例为88%,也就是20人中17人,30人中24人进去了大U。大家说哪个更有说服力呢?
所以全年1000人,也就1个被Cooper Union的建筑录取,也是实在不能跟深圳建筑导师20多人中3个Cooper Union的录取来抗衡。
文案老师与文书申请服务
这个环节是学生投诉和争议最大的。一来文案老师们不专业,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都不及学生;二来因为承载学生数量大,工作满负荷,而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有条不紊;三来文案老师多是经验较浅,把握不住学生的痛点,写不出符合学生作品集思想以及学生个人优势的申请文书。如果大家了解国外院校对文书材料的审核过程,就很明白文书这东西,不交给专业的老师来做还不如自己来写。因为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申请动机和优势。
文书申请确实是一个琐碎、工作量庞大的工作。学生们如果英语能力OK,申请学校也就3 - 4所的话,可以选择自己完成。如果英语能力不OK,创作作品集的时间紧张,申请院校数量也多的话,建议是交给最为专业的人士来做。
每年3月和7月都是学生选择机构报名的高峰期。希望大家不负自己,慎重选择,拿到offer,养成能力,不负梦想。我也很乐意根据大家要申请的专业,为你们推荐实力最强的导师和机构。共勉